那些与西政同在的人和事
作者简介
卢光艳
法八七5班
随着进校三十年聚一天天临近,同学群里充斥着浓浓的怀旧情绪,每天看着大家点点滴滴的回忆,那些生动的描述把人一下拉回到了大学校园,但更多的细节却如空白一般,我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了?屡屡感叹自己是不是上了一个假大学!又庆幸今天科技的发达,能把相隔千里的我们聚在网络,每天都能隔屏相见,回忆那些有欢笑有泪水的日子,分享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有人晒着当年的照片,满满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又有人晒着现在的照片,虽然岁月刻在了身上,但又似觉得他(她)其实一直没有改变。在感慨岁月流逝的同时又会恍然有一种错觉,似乎过去的二十几年我们从来不曾分别。
展开剩余90%作为一名重庆人,读的又是位于重庆的大学,虽然没有了外地同学的那种陌生感,但却少了离乡背井后对乡情的渴望,以至于后来义无反顾地远离父母来到异乡工作生活,许就是因着在家门口读书带来的负效应吧。
可能没在重庆读过大学的人不知道,也许现在有不同。当年重庆的大学里,老师都说的是四川(重庆)话,那个时候重庆还归四川管辖。许多外地同学四年下来都能说几句挺地道的重庆话了。我老公也是,偶尔飚几句重庆话,比他留在重庆工作的四川同学还说得正宗。我也因着这个,虽然有一个普通话说得特标准的闺蜜,四年下来也没有学会普通话,偶尔在宿舍里说两句,就被她笑话,备受打击之下也就不再学了。
那个时候西政还真的能被称之为“汉子”,虽然是文科院校,但女生还是很少,我们班五十五个同学,女生只有十五个。听说现在的西政女生占了大半边天,小师妹对我们当初的“国宝”身份甚为羡慕。
一般新生刚入校,身为老乡的师兄师姐就很热情,特别是师兄们,对老乡师妹更是特别“关爱”(嘿嘿,你懂的)。可惜我是重庆人,自然没有什么老乡师兄师姐问候自己,最为亲近的就是同寝室的姐妹们了。
姐
妹
我们寝室有八个女生,四川的就占了一半,当然也包括了我这个重庆的:南充的杜碧华(老大)、达县的陈怡(老二)、石柱的吴玲(老三),还有四个分别是来自吉林通化的李红(老四),兰州的陆燕宁(老五),贵阳修文的葛正敏(老七),湖南邵阳的汤金云(老八)。总的来说还是南方系占据主导,所以普通话在我们寝室也推广不起来。
(后排从左至右:吴玲、李红、杜碧华、葛正敏、陈怡,前排从左至右:我、陆燕宁、汤金云)
印象最深的是开学报到那天。虽然我是重庆人,但是从来没有去过西政,连沙坪坝都没有去过,根本找不到方向。还是按照通知书的指引,到火车站去坐迎接新生的大巴车。那天是我爸送的,陪我一起坐上大巴。那时我还是一个内向又害羞的黄毛丫头,跟同车的同学们全程无交流。记得我爸还跟几个同学聊了起来,聊什么早已记不得了。
到了学校办完报到手续就直奔女生宿舍,当时我们分在二楼,我还记得是208寝室,一年之后就荣升搬到了405。(我们都叫寝室不叫宿舍,这估计是西政的固定称谓吧。西政还有一个更有特色的固定称谓,只能称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不能叫学长学姐学弟学妹。这个以后大家一定要注意哈,如果有人叫你学长学姐,你要怀疑他是不是西政人了。)别以为二楼就是进门上楼,重庆的楼房之奇就在于凌空而建,平地进去可上可下。我们住的二楼是要下楼的,平地进去就是四楼。女生宿舍一共有九层楼,比男生宿舍高,它是依山而建,所以也不太规矩,充分体现了重庆的山城特色。但整个西政只有一栋女生楼,男生楼有四栋,分别为一至四舍,女生楼自然就是五舍了。
房间里有四副铁架床,床头都贴了姓名,我被分在靠窗的床上铺,下铺就是兰州的陆燕宁,当然当时我是不知道她是哪的,只觉得这个名字挺好听,而且按照重庆话来念,咱俩的姓是一个读音,心里就生出了一份亲切。
我在床上整理着的时候,陆燕宁来了,穿着淡紫色的背带裤(我没记错吧),戴着淡紫色边的眼镜,一张娃娃脸,笑盈盈的。我爸还跟她聊天,我坐在上铺看着她,只觉得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女孩啊,虽然后来知道她比我大一个把月,可是一直感觉我是她姐。自此开启了我跟她形影不离的四年同窗生活。
燕宁虽然个子没我高,但是许多人都觉得她比我高,那是因为她走路姿态比我优美,显得就比我挺拔。我俩都是长发,我是黄毛丫头,她的头发也不是纯黑,带一点淡淡的棕色,实习的时候还有人以为我俩是双胞胎。燕宁善舞,普通话又说得好,声音也娇柔,自然让许多同学都喜欢。(暗恋她的男生那可是很多,那谁谁谁,我就不说你了哈。)燕宁有一个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在重庆建院,现在想来这在当时不知道是让多少男生心碎的无情事实。每到周末她的男朋友都来看她,让我很是羡慕。她也跟我分享他们的故事,很佩服她为了男朋友放弃自己的爱好考到重庆的大学,也由此感激她男朋友,让我有了这样一个贴心的好朋友。
燕宁的字也写得好看,她喜欢在笔记本上画好看的有大波浪卷的美人,只是毕业后没有保留笔记本。当初我俩的笔记本都记得很认真,现在想想深感可惜。燕宁的学习很认真,记得她获得的奖学金比我多。不过总算我还没有被拉得太远,毕业的时候我俩都获得系优秀毕业生。
(我跟燕宁实习期间游贵阳花溪)
毕业后,燕宁回到兰州,分在甘肃省人大,我则留在了重庆。那个时候通讯不发达,只靠书信,后来有了电话,再后来有了QQ,到现在的微信,反而聊得不多了,但是我知道,在我们彼此心里,我们都是心里最牵挂的人。
李红是最让我们扼腕的一个姐妹,在人生本该最灿烂的时候她的生命戛然而止。犹记得她那一口带着东北腔的普通话,还有一些东北口音经常带给我们欢乐。她没有东北人的高大,有的却是四川人的娇柔,虽然在当时感觉略显丰盈,但却是尖尖的瓜子脸,着实清秀。其实她老家在四川,父母应该是支边去的吉林吧。毕业后她分回了老家四川南充。毕业十周年回校见到她,惊讶于她怎么突然变得那么瘦了,瘦得让人心疼,再到进校二十周年成都聚会见到她,更是变得让我们不敢相认,除了瘦之外,她的脸色还非常差,腊黄腊黄的。其他女同学都略有一些心宽体胖气色红润,她却从我们寝室里最丰满的变为最瘦的了。大家都在为她的身体担忧,不久就传来她罹患胃癌的噩耗。她走那天,吴玲从北京给我打来电话,我正在厨房里炒菜,听到这个消息泪水止不住。此后还常常在梦里见到她,还是那个爱笑爱闹的样子,但愿她在天堂里也一如既往的快乐吧。
吴玲和杜碧华都是四川的,但是她们又不是重庆本地的,还是有许多老乡来来往往,特别是杜碧华,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自然一来就被老乡师兄给“盯”上了,刑八五的何绍明最终追上了这朵“花儿”。关于他俩的爱情点滴,都来自于我们寝室的情书宣读:何绍明穿着杜碧华给他织的毛衣,喜滋滋地在南昌八一广场拍了张照片寄来,我们当时一阵乱笑,这肚子腆得……有几个月了吧。不知杜还记得不?现在微信里看杜晒的照片,越发明艳动人,一定是跟何师兄生活得很幸福了。
吴玲长得小巧玲珑,说话语速极快,活脱脱一个率直的四川妹子。她经常在开学时带给我们涪陵榨菜,自家做的,可是比外面卖的好吃多了。吴玲是最有毅力的人,这是最让我敬佩的。因为毕业分配得不如意,她又考回学校读研,毕业的时候她说有两个单位可以选择,一个是川大,还有一个是司法部司法研究所。最终她选择了后者,到了北京工作。经过磨练变得越来越优秀的她自然收获了美满的爱情,更有了一个帅气的儿子。
四川的还有一个陈怡,现在她已经移居海外了,许多年未见。陈怡长得像日本明星真由美,又会拉二胡,活泼善交际,自然也是许多男生心目中的女神。毕业时我俩都在重庆,她分在重庆警校,我分在重庆中院,我经常去她学校,她也常来看我。那是我俩最亲密的一段时光。如今我们却隔着重洋,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她。
贵阳修文的葛正敏,大家都叫她“葛老”,也不知因何如此称呼,其实她是我们寝室的老七。葛老最让人羡慕的是一双笔直的玉腿,当然配上她那双现在叫做“鹿眼”的美目,也是迷倒了不知凡几的男生,还有校外的追求者。毕业后的几次聚会她都参加了,感觉跟在学校的时候没有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如今事业有成,夫贤子孝,人生亦是完满。
老八汤金云,是我们五班的财神。为啥?因为她是生活委员,管着咱班的菜票。那时每个月学校给我们每人一定数额的菜票补助,我记得是八块五,不知有无记错。每到发菜票的日子,大家最盼望的人必然是她了。还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就是她姐姐会做好看的衣服,她穿的衣裙皆出自她姐姐之手,我们的衣着都还很土气的时候,她的衣着就很有范儿了。记得毕业前有一晚我跟她一起去学校图书馆旁边的咖啡厅里喝了点鸡尾酒,那是咖啡厅还是小酒吧,我的印象有些模糊了,但肯定是喝的酒,或者是香槟。我俩都喝得有些微醺,因为我俩的男朋友都在异地,不知毕业如何选择,一起倾吐着心里的烦闷。彼时的小女儿情怀随着近三十年的岁月渐渐沉淀,现在的汤已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女领导,有着爱自己的夫君和可爱的儿子。说到这里,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寝室几个人生的居然都是儿子,想打亲家却是都不成了。
实
习
我们是大三下学期开始实习生涯的,之前一直盼着这个实习快点到来,意味着可以不用呆在课堂了,可以正式接触法律实务,体验一下当法官或者检察官的滋味。学校根据每个班的成绩分配实习地点,最好的是昆明,当然由学习成绩最好的一班获得,其次在重庆之外的实习点还有贵阳和乐山,学习成绩第二的四班选择了乐山,咱们五班捡了贵阳。这对于从未出过重庆的我来说是很大的欣喜了,当然班里的同学都很兴奋,毕竟能到外面的世界看看。那个时候大家的条件都不是很好,不像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满世界游历。
坐了一夜火车于清晨到达贵阳,还是二月份,记得那天贵阳下雪,挺冷的。我跟燕宁还有贺朋里、刘习书,我们四人被分配到贵阳市云岩区检察院。院里领导把我们安排在办公大楼空闲的办公室住下。办公楼应该是新建不久,最让人高兴的是有暖气,虽然夜里不开,但是白日里开了一天,夜晚也不觉寒冷。
我们四个被分配到起诉科,四个老师分别带我们。我还记得带我的老师叫赵建勇,当时他大约三十多岁,科里除了老科长以外,其余的老师都挺年轻,跟我们也没有多大的代沟。在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审查案件重点如何作阅卷笔录:盗抢案件,一起起都要分别列表,这样方便核对;贪污案,数字更是要仔细核对,千万不能有差错;杀人、强奸、拐卖案,都分别有不同的审查重点。此外,最多的就是跟着老师去看守所提讯被告人,学着制作起诉书,再然后跟着到法院出庭……慢慢地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融合在实践中,提升着自己的法律素养,为自己在今后的法律职业生涯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春游贵阳花溪与实习老师合影)
实习过程是整整一学期,在实习后期,我们被任命为助理检察员,可以独立办案、出庭。我清楚地记得我作为公诉人独立出庭的第一个案是轮奸案,坐在审判席上的法官赫然也是咱们寝室的同学,好像是吴玲还是杜碧华。大学里的我一直是比较腼腆的,那个时候竟然也有勇气跟被告人的律师论辩,当时就觉得自己代表着正义,在与罪恶作斗争。这应该是西政赋予我的勇气,直到今天,这样的正义感还留存在我心中。
我们这个实习点是同学最少的,最多同学的实习点是云岩区法院吧,还有南明区法院,乌当区法院以及市中院。我们去得最多的自然是云岩区法院了。还记得有一次去到他们那里,他们住的房间居然还有炭炉,好像是放在中间,有个柱子吧。记得我们围在一起吃火锅,感觉很温暖,不仅是温度带来的,还有因被那浓浓情谊包围着而发自内心的暖意。前阵子收集老照片,他们发了许多实习期间拍的照片,引得我好一番羡慕。我们只有四个人,他们却是十几个。而且他们还跟我们的实习带队老师付子堂有合影。我只记得付老师(现在是付校长了)当时也来我们实习点看望过我们,其余的就没有多大印象了,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有手机随手拍,所以也没有留下合影,甚为遗憾。
不过就算只有我们四个人,也是很热闹的。我们按照年龄大小排序,贺朋里是大哥,刘习书是二哥,燕宁是他们的大妹,我是小妹。上班时间我们就在对面的区政府食堂打饭吃。周末食堂不开伙我们就自己想办法,大哥二哥住在一楼,他们外面有灶可以做饭,大哥有些甩手掌柜的意思,闲散自得不管做饭这等俗务,燕宁似大小姐娇滴滴,当然也是只会吃不会做了(表打我哈,嘻嘻)。我跟来自湖南的二哥却很热衷于此,争着当掌勺的,经常还为菜该如何做更好吃而争执,现在想想也是挺有意思的。有时候周末不想做饭,或者想逛街,我一般跟燕宁一起,两位哥哥就不知道他们去哪耍了。那年六月世界杯足球赛举行,我这个不懂球的人都陪着大哥二哥在一楼值班室看电视看得入迷,熬更守夜不觉疲倦。整整四个多月的实习岁月,让我们结下了比同学情谊更为深厚的兄妹亲情。
(从左至右:大哥、二哥、我、燕宁)
人生最为重要的四年,我无比庆幸能在西政度过,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至今仍亲如兄弟姐妹般的同学,无论当初我们相识或不相识,但我们曾经一同踏入西政大门。东山大楼前我们曾擦肩而过,图书馆前的梅香曾让我们沉醉,阶梯教室里我们曾共同聆听一堂精彩的讲课……
至今还记得东山那头冉冉升起的红彤彤的太阳,一如我们的青春,蓬勃而热烈。
来源:西政记忆
策划:西政北京校友志愿者
编辑:李高凯(2014本)
责编:孙悦(2010本)
审核:姚舜禹(2009研)
西政记忆
寄语同学多珍重,西政记忆永相随
13篇原创内容
发布于:北京市在线配资交易·加杠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